内卷是什么意思?(内卷的最通俗解释)
你比内卷了吗?
2021-05-07
我来答
免责声明: 本页面所展现的信息及其他相关推荐信息,均来源于其对应的用户,本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。如涉及作品内容、 版权和其他问题,请及时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核实后进行删除,本网站对此声明具有最终解释权。
其他类似问题
哗啦啦小雨
2021-05-07
五一小长假最后一天,前时尚集团总裁、《时尚芭莎》总编苏芒因为道歉登上热搜。
苏芒引发的争议发生在最新一期芒果综艺《初入职场的我们》里。节目中,苏芒以职场前辈的身份与董明珠等嘉宾正在聊天。众人说到时下青年群体中的流行词汇“内卷”,董明珠不太理解一脸茫然,而苏芒则侃侃而谈以自己的理解谈起了“内卷”。
苏芒认为,内卷是一种竞争的压力,来自于欲望和惰性的差距,所有压力都来自欲望太高同时惰性很强,如果目标明确,又能做到没有惰性,就不会有那么多困惑。她补充说,反对内卷最好的方式是不和别人比,专注自己的目标。
然而,苏芒自以为是的观点迅速引发了网友不满。大家普遍认为,苏芒是高高在上指手画脚,因为“内卷”更多被用来形容非理性的内部竞争或“被自愿”的竞争,并非苏芒认为的年轻人欲望过高而惰性太差导致的,因为后者显然指的是主动竞争的问题,不再是被动竞争。
争议发生后,苏芒在3日正式道歉,她表示,“第一,我发现对于什么是内卷我确实理解错了。今后在面对不熟悉的词汇,新词意的时候,如果没有真的理解就不开口讨论。第二,将内卷理解为职场竞争压力的发言引起了大家的不适,也要道个歉,原意是想鼓励大家积极,不是想制造焦虑。”
她同时表示,“我也是在职场奋斗拼博了一辈子的人,也许我和大家有了代沟,没能真正对你们的困扰感同身受,但我只是想加油呐喊,给大家鼓劲。也许鼓励的方式不够好,甚至造成了压力,但没有恶意,我会持续保持学习,不断更新认知,希望大家也能带着我一起进步。”
对于苏芒的道歉,网友的反应泾渭分明,高赞评论中,似乎不认同的占了多数,“拉倒吧!你那是理解错误吗?本质就是无法共情而已”“别人问东你说西”“别人说地你说天”,也有网友客观表示,“年轻人压力大,但是不能成为年轻人卖惨的理由”“芒姐对内卷的理解可能不是太对,但是初衷也是为了鼓励年轻人,道歉也很真诚了”。
那么内卷到底是什么意思呢?
本来是一个社会学术语,大意是指社会文化模式发展过程中的停滞。现在很多高校学生用内卷来指代非理性的内部竞争类似于养蛊、互相倾轧之意。
内卷,网络流行词,本意是指人类社会在一个发展阶段达到某种确定的形式后,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。当社会资源无法满足所有人的需求时,人们通过竞争来获取更多资源。
经网络流传,很多高等学校学生用其来指代非理性的内部竞争或“被自愿”竞争。现指同行间竞相付出更多努力以争夺有限资源,从而导致个体“收益努力比”下降的现象。可以看作是努力的“通货膨胀”。
该词在大学生中广为流传、屡次出圈,引起了一波又一波网络讨论。
2020年12月4日,入选《咬文嚼字》2020年度十大流行语。
当代年轻人为什么会有内卷情绪?
经济学视角的内卷未能解释内卷化背后的文化驱动力。事实上,在当下语境中,内卷指向的是更为深刻的伦理意义的维度。社会学家马克斯·韦伯观察到,现代经济无法雇佣毫无纪律、“随心所欲”的劳动者。他们一旦脱离监督,就会想法设法偷懒,希望以最悠闲最不费力的方式赚取同样的薪水。换言之,现代社会需要“劳动力”做到的,绝不是简单的劳务付出,还需要拥有敏锐的专注力,需要“对工作负有义务”的职业精神,需要冷静的、克己自制的工作伦理。只有这种理性的坚毅性格,才能担负紧迫密集的工作强度。
事实上,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,在很大程度上就建立在中国人特殊的家庭伦理和劳动伦理之上。几代人“为了下一代”“过好日子”“出人头地”,节衣缩食、勤奋工作、努力储蓄、任劳任怨,一切辛劳因为可以改变命运,因此都有了“奔头”。这种意义上的充实感,足以克服韦伯笔下“无心的享乐人”形象。
改革时代的劳动伦理不只是儒家传统的简单延伸,更来自于市场社会释放的上升机会。在这个意义上,内卷心态的突然流行,并不是“凡人版军备竞赛”升级,也并非“不断抽打自己的陀螺式的死循环”,因为这些恰恰构成改革时期财富增长的奥秘。年轻人内卷情绪的滋长,部分是源于他们对奋斗的方向和自身未来感到迷茫。随着竞争门槛日渐抬高,人们付出的越来越多,却未必能够得到相应的回报。当工作难以与更高远的人生价值发生关联,劳动也就陷入了自我空转的状态。
这种迷茫感,既可以表现为吐槽和抱怨,也呈现为郁闷与不满;既可以伪装成“码农”“社畜”和“打工人”的自嘲,也可以现形为“做一天耍三天”的三和大神。随着内卷感受越来越强,“鸡娃”(即望子成龙的父母给孩子打鸡血,不停让孩子拼搏)、岗位要求水涨船高等现象愈演愈烈,年轻人的消费观、婚恋观和就业观也会受到不小的冲击。
当大学生为了考试绩点激烈竞争,职场人士被打卡计时、996工作制、KPI考核等统计数据所约束,尽管更多的社交、消费与娱乐可以不断填补时间,但人们对人生意义和未来方向却显得越来越不确定。它表现为一方面对自身现状不满意,但同时又缺乏追求理想的动力;人们虽然在满负荷工作,但丝毫不影响事实存在的偷懒、糊弄和开小差。
现代社会的健康发展,有赖于健康向上的工作伦理的锻造,个体的劳作奋斗也需要精神世界的安顿。日益增速的工作和生活节奏或许会让人感到压力,但人们的精神心态却不应就此内卷。唯有为年轻人创造更多发展机遇,进一步做好社会兜底保障工作,更加重视人们对于意义感和公正感的追求,才能让他们避免受到内卷的困惑,以更加热情、饱满的状态面向未来。
年轻人如何理性看待内卷?
从大环境来说,过去几十年,中国保持了人类史上最高速的经济增长,实现了最大规模的人口脱贫,塑造了的空前数量的中产阶层,发展过程也让全民得益,所有人的处境因此变得更好,这样一个时代,何来内卷?当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、改革开放取得辉煌成就和实现世界上最大规模人口脱贫的时候,有些人开始喊万物皆可内卷,实则是极端享乐主义抬头的信号。
而所谓的反内卷,更多的是在贩卖焦虑,无非是在焦虑下做的无用功。焦虑是因为找不到方向,没有找到自己的价值目标。所以与其担心内卷,不如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实力,找准自身定位。对大多数人来说,竞争本就存在,想要获得更多就势必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。
所以还是应该先区分开「内卷」和「竞争」的区别,甚至有人把正常竞争都冠上内卷的名号,呼吁大家都不要努力、不要竞争,然后躺平摸鱼,这才是需要警惕的。在社会资源相对固定的情况下,个人通过竞争获取更多的资源,这不是内卷,反之,如果只限于在一个固定的资源圈子里周而复始地比拼和竞争,无法突破资源的限制和得到有效的提升,这种才是内卷。
如今,内卷已近乎自我否定的代名词。它的泛滥,正是当前人们价值迷惘的体现:我们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缺乏自信,对人生的目标感到迷茫,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心存焦虑,缺乏直面未来的勇气。
内卷也成了机会主义者、保守主义者甚至享乐主义者自我辩护的借口,这些人把成功想得太容易,甚至把成功当做了理所当然,把不成功都归结于外部因素而不审视自身。
如果反内卷变成了对竞争和努力的嘲讽,那无疑承认了内卷的正当性。当大家都努力的提升自己,为了抢到更大块的蛋糕的时候,为什么没有人想着去把蛋糕做大呢?或者去拿旁边的甜甜圈、马卡龙呢?所以,当老师要求论文五千字的时候,我们最应该做的是让自己所写的内容不要千篇一律,做到立意深刻且辞藻流畅,而不是把字数凑到八千甚至一万。我们应该认识到自己真正想要什么然后努力提升自己,吃到蛋糕也是轻轻松松的,如果实在吃不到,旁边的甜甜圈、马卡龙和面包也很好吃啊。
所以,反内卷,不应该是反对竞争,而是反对社会或者个人缺乏创新动力,无法突破自己,无法进步而导致反复内耗。如果把反内卷当成不要竞争,提倡躺平摸鱼的话,那“反内卷”会成为下一个“内卷”,而这个“内卷”才是“真内卷”。正如哲学家艾默生所言,「一个一心向着目标前进的人,全世界都会给他让路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