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人临终关怀机构

来源: 发布时间:2021-06-12

国际疼痛研究会分类学分会给疼痛新的定义是:“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及情绪体验,与实际发生的和可能发生的组织损害有关或被描述为这种损害”。疼痛是一种主观心理状态,更多的是一种多维体验,不只有感觉成分,还有其他维度如认知、情绪和动机有关。临终病人疼痛是一个复杂的生理、心理、行为问题。绝症患者中50% 的疼痛为中到重度,30% 为难以忍受的重度疼痛。而在晚期绝症患者中,60% ~ 90% 患者伴有疼痛。临终病人病性疼痛大致有3个来源,约75% 为**直接导致疼痛,约20% 为**疗愈引起的疼痛,约5% 的疼痛与**无关。由**疗愈引起的疼痛,主要有:**侵袭骨导致的疼痛;**侵及或压迫神经丛引起疼痛;**使中空脏器或实质脏器中管道梗阻引起的疼痛。处在临终阶段的老人对医治不抱有太大的希望,而需要的是身体舒适、控制疼痛、消除症状和精神与心理支持。老人临终关怀机构

由于是中国****个临终关怀研究机构,新闻媒介颇感兴趣,通过各报刊宣传,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。上海、北京、安徽、西安、宁夏、成都、浙江、广州等城市也相继建立了临终关怀医院、病区或护理院。在积极开展学术研究的同时,天津医学院临终关怀研究中心着手筹建临终关怀病房。1990年10月,该病房开始收治病人。各大报予以报道,北京科教电影制片厂投资10多万元摄制题为《临终关怀》的科教影片,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首映式。迄今数百名临终病人在这里尊严舒适、安详地抵达人生终点。该病房成立后接待了来自全国各省、市、自治区的参观学习者上千名,及来自美、英、日、爱尔兰、加拿大、澳大利亚等国家的**、学者,受到普遍的赞扬和肯定。老人临终关怀机构临终关怀不仅是简单的陪伴病人有尊严的去世,它有着更大的含义和内容。

人们对死亡的认识是千差万别的,不可能像做数学题一样期待有一个千篇一律的标准结果,而是因人而异的,随对象、时间、场所及目标来选择。可根据不同的阶段选择不同的方式。对临终病人及其家属优死教育的程序其实与护理程序一样分为:评估、计划、实施与评价4 个步骤。评估是有效实施临终病人死亡教育的关键。所要评估的是临终病人及其家属的身体现状、心理状况、个性特征、宗教信仰,个人经历等几个方面。为制定恰当的优死教育目标与服务措施提供依据。计划是确定死亡教育的目标、内容和方法。死亡教育目标应由护士、病人和家属共同制定,并以书面形式记录下来。在实施死亡教育过程中,应针对不同阶段的心理状态,及时给予合适的死亡教育。在实施死亡教育中,应保持环境安宁,对病人始终热情和尊重,而非单纯说教。

从信仰佛教者来看,在人的临终阶段,亲友们比较好的关怀是“助念佛号”,而且这种关怀不只在病人临终之际,在人死后8 小时还能助念佛号。据认为此时死者的心跳、呼吸虽然停止,但大脑还有潜意识,如果随意搬动或嚎啕大哭,反而干扰死者的意识活动,引起他的怨恨之念,而“临终助念”则可使将死或已死的人临了一念放在念佛上。这显然是一种超自然的临终关怀。佛教的生死智慧有更大的开放性,哪怕你一生不信佛,也没有礼佛,却在临终前一刹那皈依佛法,也能够获得往生西方极乐的方便法门。佛教的生死智慧不只博大精深,而且浅显易懂,既能为普通人所接受,还具有相当的操作性,可以使临终者较容易地获得身心的平安。1991年3月,临终关怀研究中心召开了“头一次全国临终关怀学术研讨会暨讲习班”。

许多研究和试验发现,人在死神降临的一瞬间,短时间内的主观体验一般来说是类似的:和平宁静的感觉和身体分离;穿过一条隧道进入另一个世界;看到自己的生活就像放电影一样从他们眼前飞过;前方出现一种光亮并进入花园和亲人迎候等幻觉。那为什么临终者会出现如此奇特的幻觉呢?“临终幻觉”的产生原因是因为窒息而导致的死亡幻觉,它是由于感觉缺失而造成的。也有科学家认为与当事人受的教育、经历和个人的性格特征有关。也可能与人体内有一个可以形成自我离体的能量系统,临终者心灵离体后可能把这种能量变成媒介物运载自己,不同类型的离体现象可能会有不同的相应媒介物。还有一些科学家从生物化学角度给出解释,认为每个人在死亡时,大脑会分泌出过量的化学物质,是这些化学物质引发了那些奇特的幻觉。临终关怀有望减少大量的无望救治案例。老人临终关怀机构

家人给予患者的亲情支持,是任何感情所不能替代的。老人临终关怀机构

护理人员应具有真诚、忠实的态度,不要揭穿病人的防卫机制,也不要欺骗病人,让病人告诉你他所知道的情况。坦诚温和地回答病人对病情的询问,且注意医护人员对病人病情的言语一致性。经常陪伴在病人身旁,仔细的倾听,使用适当的同情心。让病人知道你愿意和他一起讨论他所关心的问题,更重要的是让他感到他并没有被抛弃,时刻受到护理人员的关心。在与病人沟通中,护理人员要注意自己的言行,尽量使用对方自己的话,切要真诚、忠实地感兴趣,在交谈中因势利导,循循善诱,使病人逐步面对现实。尽量让病人表达其生气,让他有宣泄情感的机会,并将病人的发怒看成是一种有益健康的正常行为,在适当的时候陪伴病人使其不致认为你是因为他生气而离开他的。你也不必觉得必须回答哲学上的问题,如“为什么上天如此对我?”老人临终关怀机构